ESG数据披露标准不一,完善程度有待提升,数据治理扮演重要角色。上市公司CSR报告是ESG评分最重要的数据源之一,报告在信披维度上直接受到ESG信披标准影响。国际信披体系发展成熟,多项标准互为补充;国内强调本土国情,但在规范与执行层面均有较大提升空间。2021年,仅有约30%的A 股上市公司披露了CSR报告。数据缺失、透明度低等现状容易导致ESG理念难以量化与指标失真等问题,因此在完善的披露体系与标准化披露落地形成之前,数据治理将持续扮演重要角色。
ESG数据治理方法:因“数”制宜,强调“逻辑”与“理念”的双重可解释性。本质是在披露体系与数据质量不完善的基础上,为了得到更准确结果的处理手段。与其他应用数据治理方法相比,ESG数据治理更加突出强调可解释性,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维度:底层数据处理逻辑可解释、指标处理流程对ESG理念可解释、指标处理结果与公司实际情况可解释、行业间可比的处理逻辑可解释以及最终结果对应用方向可解释。
ESG框架搭建中数据治理难点在于,对数据与行业的理解缺一不可。ESG原始数据来源多、形式广,另类数据占比可45%,需要专业的数据团队或供应商提供有效的数据获取支持;数据标准化难度高,单纯依赖人工处理数据的成本高昂,需要借助机器学习等金融科技手段提升数据处理效率;ESG框架的可解释性与数据处理的每个环节息息相关,需要研究团队具备足够的ESG概念理解、行业理解和数据理解,才能自下而上保证流程的合理性和结果的科学性。
中信证券ESG评分体系数据治理方法: 贴近国情、聚焦实战。本文结合A股ESG数据现状,分析了中信证券以实战需求为导向的ESG评分体系下39个指标对应的数据治理框架。在数据上我们新引入了第三方数据源,并对指标进行合理调整。在量化方法上,我们对指标按属性进行分类,并依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缺失值补充方案和量化方案。最后以“安全生产处罚”指标的详细过程为例,凸显ESG数据处理的可解释性。
ESG数据治理过程中的资产沉淀,可以为不同场景引入新数据、新指标。
ESG框架搭建可以分为多个环节,每个环节的数据处理流程都会产生不同维度的数据结果。通过将这些中间数据资产化,可以对ESG体系形成可以解释性,也可以对基本面与量化研究形成不同维度的支持。数据治理不同环节的输出,可以通过标准化数据库存储的方式形成结构化的数据资产。
声明:本平台转载分享的文章,旨在传递行业资讯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。
日期| 来源:2022年12月20日
| 新浪财经(https://stock.finance.sina.com.cn/stock/view/paper.php?symbol=sh000001&reportid=724827944457)